開始要寫文章,不知道該寫什麼主題
選一個我最喜歡的文物來介紹
青瓷汝窯,雨過天青的溫潤,恰到好處又勻稱的裂痕,品式不多但都大方典雅。
北宋汝窯青瓷盤
第一次見到並愛上他們是十年前的事了...
2006年12月25日至2007年3月25日於台北故宮曾舉辦的「 大觀——北宋汝窯特展」
是當時世界史上集合最多汝窯作品於一室的展覽,後來展覽的展覽不知道有沒有突破這紀錄。
汝窯遺留下來的作品非常稀少,不足七十件。由於過去的戰亂,流落世界各地,台北故宮館藏最多,高達二十一件。
想像當這些作品集合在一起,如同失散多年的姊妹團聚,不知道他們彼此在櫥窗裡對視時有沒有流下眼淚。
“汝窯神秘而獨特的天青色釉,在宋代文獻中,記載它含有豐富的瑪瑙粉末。以今天科學的角度解讀,瑪瑙是石英的一種,由二氧化矽沉積而成。在釉中加入瑪瑙粉末對瓷器的釉色、質感、開片並不會造成顯著的影響。但是,汝窯產地盛產瑪瑙,北宋也曾多次前往開採,加上汝窯表面閃爍著若隱若現的淡粉色光澤,無不讓人以為這正是「瑪瑙入釉」的現象。為追求瓷器完美無瑕的質感,多數汝窯以滿釉支燒法來燒造,製作時僅在底部以支釘隔開坯體和匣缽,讓瓷器不變形,也讓釉能夠覆蓋住整件作品,達到滿釉的目的。燒製完成的汝窯,底部支釘細小若芝麻。傳世汝窯盤、瓶、碗和稍大的洗,底部有五個支釘痕,而小尺寸的洗和碟用三個支釘,水仙盆用五或六個支釘。”
汝窯時期瓷器技術超高,後來在日本及韓國等國家都有見到試圖重新模仿汝窯特色而留下的作品。但似乎都無法達到當時的完美技術
(好像另一個汝窯作品稀少的原因是對作品完美程度要求很高,失敗或有丁點瑕疵就不會留下或是進貢)
”汝窯瓷器的使用,大約在北宋哲宗到徽宗(1086-1106)的二十年之間。時間雖短,卻在作品中流露出跨國界的交流意象“...
這幾天剛好回舊家翻書櫃,翻到當年有買一本大觀的導覽手冊,非常開心~~
再來補個奉華的故事...
北宋汝窯青瓷奉華碟
劉貴妃居住在德壽宮配殿名為奉華堂因而得名,別號奉華,又曾擁有大小兩方奉華印。
劉貴妃性好藝術,才色兼備深得南宋高宗寵愛。以「奉華」兩字刻銘著稱的青瓷碟,因劉貴妃別號奉華,而間接透露此件作品存在和劉貴妃的關係,以及它被南宋皇室收藏的經過。
底部題刻清高宗御製詩的青瓷圓洗
從「趙宋青瓷建汝州,傳聞瑪瑙末為釉」的敘述中,得知這件作品正是乾隆皇帝所能辨識出來的少數汝窯之ㄧ,而說明它在十八世紀清宮流傳的經過。
汝窯的顏色和器皿形狀真是讓人感到內心一片平靜和諧!
以上內容資訊混合了wiki和故宮大觀的介紹內容,我實在忍不住要轉貼分享
附上故宮展覽連結,大家可以一覽專業解說。本篇兩張照片也是轉自故宮網站。
記得當年在無名花了兩個小時打完看故宮大觀展(包括書墨)的心得,卻發現當機內文全不見的驚恐。
回頭想想還是後悔當初沒有狠下心再打一次,畢竟當每個下的心得也只會有一次。
下次會記取教訓。汝窯,不知道看到下次展覽是什麼時候,畢竟人現在也不住台灣
未來要是再有展出,會把握機會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