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手工皂 1- 入門101


手工皂都不是透明的 XD

我其實才入門沒多久,但急著想帶領大家入門冷製手工皂XD

真正開始學手工皂是2016六月。園藝好友Carol的嗜好是手工皂,他做了很多年的手工皂給家人和朋友。

他非常熱心推廣手工皂的天然和好處,一直都是免費朋友,這次教我和其他幾位朋友,

非常感謝Carol無私的分享,甚至希望我們大力免費推廣讓大家知道好東西,而促成今天這個系列(和這個網誌)

其實我自己很遲鈍,手工皂洗了身體一兩個月,

確實覺得皮膚變滑但仍沒有太大的感覺,淋浴間地板有變滑一點。

直到我的洗碗精用完,我拿了自己為了刻皂章而刻意用高比例椰子油製作的肥皂來洗碗盤

(因為椰子油去污力高),我發現洗完手一點都不乾澀,真的是完全不澀。

我是手紋超粗常常被問是不是在家做活也很容易裂的膚質,洗完真的有驚豔到。

也聽到不少異位性皮膚炎或濕疹的朋友,洗手工皂後覺得狀況好許多。

當然,手工肥皂如果沒有添加其他成分,應該是很容易可以分解在大自然中,相對市售肥皂和清潔劑環保安全

我和他學會手工皂之後發現網路上有很多英文影片教學,我也去圖書館找了不少書回來查皂譜,但中文教學影片不多,且幾乎沒有分享皂譜或製作方式(台灣藥草的皂譜看不到總是比較神秘)。

據說是和台灣手工皂課程和書籍的生意有關,所以沒有太多免費分享的資源。

我希望能將手工皂的原理和製作方式免費分享給需要的人。

下面是我自己打的第一批皂,當時不會抓該打多硬多稠,

結果打的過硬只能趕緊撒些院子的rosemary裝飾不平的表面,感覺很好玩,比做糕點還好玩還有成就感

手工皂的部分目前計畫分成5篇寫:

  1. 手工皂種類(冷製 熱製) 和非手工比較 (功效 香味)

  2. 工具和材料準備

  3. 製作方法

  4. 皂譜算式和計算方法

  5. 液體皂製作方式

這篇就是第1篇:手工皂種類(冷製 熱製) 和非手工比較 (功效 香味)

我目前還沒有太多照片素材,還是不要切太多篇好了XD

肥皂材料之外的延伸品,如護手塊、護唇膏、香膏、蠟燭等,未來另外開篇討論

======手工皂的肥皂原理及皂化反應======

皂化化學式

脂肪(油) + 鹼溶液(氫氧化鈉+水) -> 脂肪酸鈉 (肥皂) + 甘油

脂肪也就是手工皂成分標示中的列出的植物油或動物油,又叫三酸甘油脂。

鹼的來源可以是氫氧化鈉 NaOH (Sodium Hydroxide, lye)

也可以是氫氧化鉀 KOH(液體皂使用的鹼)

當兩者混合之後,氫氧化鈉溶液將三酸甘油脂分離成甘油與脂肪酸後,再與脂肪酸結合成脂肪酸鈉,

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肥皂了。脂肪酸鈉=肥皂

======冷製皂、熱製皂差異======

手工皂業者大都會強調自家的手工皂是用「冷製法(Cold Process)」或「熱製法(Hot Process)」,

是由油脂和鹼為原料,經過上述的皂化作用反應是得到脂肪酸鈉和甘油 (肥皂),製作過程費時費工。

冷製法(Cold Process)製作的手工皂又叫做 CP 皂,是在常溫(相對低溫)的環境下製作,精準的秤量需要的鹼溶液與油脂並且混合在一起產生皂化反應,皂化時皂液(混合的鹼水與油脂)溫度會自然地慢慢升高。在不斷的持續攪拌後,皂液會漸漸變得濃稠,最後達到 Trace (超濃稠) 狀態,再將達到Trace的皂液倒入皂模中,靜置一天以上讓皂液凝固成型,最後將凝固的手工皂取出,切塊並且晾皂四週以上讓肥皂繼續完成皂化反應,降低皂液的酸鹼值,一個月後就完成了冷製皂的製作。

熱製法(Hot Process)製作的手工皂又叫做 HP 皂,跟冷製法的過程類似,差別在熱製法會在皂液攪拌的過程中加熱加速皂化。如果是在家製作熱製皂,常見的方式是將秤量好的材料放進電鍋中加熱,並且一邊加熱一邊攪拌。以熱製法製作的手工皂能夠馬上使用,不需晾皂。大多市面上大量生產的手工皂(阿原是熱製皂)是熱製法,因為冷製法的一個月以上晾皂的空間成本非常高。

在外表上,熱製皂的特徵是表面粗糙。冷製皂則比較光滑

冷製皂被認為因沒有高溫加熱所以油脂的破壞較少,但需要等待一個月以上才能使用。

(冷製皂的製作方法和晾皂方式和注意事項會在未來的文章中提到)

若是「熱融法(Melt and Pour)」,使用已製成好的現成皂基(透明或單色)再溶解混色塑型,在我的定義下則不是手工皂,因為皂化反應已經完成(材料是什麼無法得知),且手工冷製及熱製皆不會產生完全透明的肥皂,透明皂基通常是工廠製作且不含甘油,洗感較手工皂乾澀很多且不具有保濕的功效。(2)

======市售肥皂和手工皂的差異:甘油和營養成分、香精、色素======

金盞花皂,顏色微黃,還有打掃用的精油們

上面是金盞花皂,顏色微黃,還有打掃用的精油們(做皂一次可能中間那整瓶都不夠)

優質或自行製作的冷製手工皂

選擇較好品質的植物油皂化而成滋潤溫和的肥皂,含天然保濕甘油成份

因低溫製造而保留植物中維生素A、D、E等營養成分,不添加合成香料、色素、防腐劑等皮膚過敏源

洗後肌膚濕潤柔滑,含皂量高且無其他不良添加劑,因此耐用性佳, 但若甘油比例高會使肥皂過軟容易化掉使用後需晾乾否則易化在水裡

P.S. 回鍋油確實可以製皂但容易酸敗且不易掌握特定油脂的實際含量,通常不會使用回鍋油做身體洗的肥皂

一般市售皂

市售香皂不同口味的成份表。

這上面除了一般的油脂(棕櫚油、橄欖油、shea butter)還有香精之外,我大多都看不大懂Orz

由脂肪酸皂化而成或雖為動植物油脂高溫皂化,製作過程中除去甘油並添加過多的添加劑 如硬化劑、合成香精、發泡媒介等

甘油可以保持皮膚滋潤,天然的油脂含有7-13%的甘油(Glycerin)(1),

一般洗後皮膚會有乾澀感覺,你必須要再買其他保濕產品如乳液

熱塑皂基

高溫皂化而成,通常添加較多量的酒精等透明化劑,脫脂力較強,

甚至很多根本就是多種非皂類界面活性劑加塑型劑製造的合成皂,含皂量不等,耐用性差,洗感乾澀

香料

要讓清潔用品有香味常見的添加物就是精油跟香精

精油(Essential Oil)是100%從植物萃取的天然成分,可能有芳療作用

而香精(Fragrance)則是以化學方式來合成、模擬出植物香氣的合成物

製作手工皂時添加精油/香精的時機一般在手工皂 Light Trace 的階段加入,加入之後再繼續攪拌直到皂液Trace。所以從精油加入時的Light Trace、Trace一直到入模靜置一天以上這段時間,皂化的過程都在進行,這時精油的氣味與成分會因為鍋中皂液的強鹼而多少被破壞,於是氣味就少了一些。再來,手工皂脫模之後最少要在通風良好的環境晾皂 30 天,肥皂中添加的精油不斷的揮發到空氣中,氣味又少了一大半。

最後,手工皂在過了30天以上後,到了您的手上開始使用,您將肥皂沾濕,塗抹在身上或臉上,搓揉起泡,按摩全身,然後沖掉,精油停留在皮膚上的時間非常短暫。在沖洗身體的時候也被一併帶走。精油是需要藉由按摩、薰香或是泡澡,才能夠被身體、皮膚吸收,當天然精油添加到手工皂中後,其實消費者最後得到的只有殘留的氣味以及昂貴的價格。我個人是除了送人之外,不添加精油,由於成本太高,百分之八十的精油幾乎都揮發到我的工作室裡了,添加精油是非常不划算的 (尤其柑橘類精油揮發速度基本晾完皂可能就都聞不到了)。

香精(Fragrance)則是以化學方式來合成、模擬出植物香氣的油,沒有如同精油的芳療療效

甚至不少人對香精過敏會產生噁心頭痛等反應,我一開始不懂事也有使用香精,曾經噁心兩三天到目前都不敢再使用香精。

看過了上述精油在手工皂幾乎不斷的的揮發,如果要讓手工皂在賣出時仍帶有足夠的氣味,

甚至販賣時不需密封包裝,也只有用香精才能做到 (lush肥皂是不是香味都超濃的呀?XD)

自己開始做手工皂之後,我幾乎覺得連一般手工皂製作時,八成也都使用香精

因為精油的成本都飄到空中了... 我後面自己幾乎都不放香味,就純純的素皂味也挺香的

色素

當然也分天然還是合成的。化學合成的叫色素pigment,要什麼有什麼,幾乎不太褪色。

天然的也分礦石粉Mica,或是植物素材(如可可粉、茶葉、胭脂樹或金盞花浸泡油等)

礦石粉Mica我不建議購買因為產地幾乎都在地球遙遠的一方(澳洲之類的),碳足跡高,染色也容易不均勻

且和植物素材一樣,因為天然,所以會逐漸氧化越來越淡,尤其在日照下容易褪色

所以我自己用後來幾乎都不染色,除非送朋友的肥皂才用手頭上沒用完的材料染 XD

素皂是米白色的,其實滿美的

素皂色和我粗粗乾乾的手

======保存方式======

平時要將手工皂晾乾存放在陰涼乾燥的地方。

每次使用後要讓手工香皂保持乾燥,用有排水的皂台不要泡在水里,才可以延長使用次數。

因為一般香皂使用石蠟、硬脂劑使它變硬,而這些正是阻塞肌膚毛細孔的元兇。

手工香皂沒有添加這些化合物,純粹天然成型。也因為沒有添加物所以泡在水裡容易變軟融化。

若手工皂使用好的油脂且晾皂完全,不會酸敗若水份保持乾燥在陰涼處也可以存放超過一年沒有問題,

而且製作後存放超過兩個月以上越放,洗感會更溫和不刺激,起泡力也會提高

如果手工皂出現黃點,也屬正常現象,可切除繼續使用,如有疑慮可以拿來洗碗盤也可正常使用

======Summary======

結論

如何挑選優質的手工皂?

關鍵:好油、冷製法、無香味(香精,純精油太貴)、無添加物、保留皂化自然生成的護膚甘油,

不是號稱手工皂的都是冷製法需要另外確認。用完晾乾延長使用期限

======下一章======

工具和材料準備

講完後再第三章就是實作了呢!

Reference:

You Might Also Like:
bottom of page